籌辦活動的負責人知道我在二月初時已到過侯硐遊玩,試詢問是否要和會友們再去一次,除了賞貓之外,跟我說這次更大的不同是當地文化協會舉辦之花祭開幕活動-賞花,且還有導覽喔。再去一次的好處多多,尤其現在對於旅遊已漸漸轉為深度人文文化的我來說,講的內容頗吸引,當然SAY YES,我想去的主要任務也要擔任一下貓村導遊吧,得為會友們服務。

 

其實不用講再去一次有哪些好康的,主辦單位邀約,當然再忙也要排出時間,不管去哪裡玩,人對了,什麼都對了。

 

所以一早搭乘著台鐵幸福列車前往侯硐,搭搭、搭搭地火車漸行駛進到曾經因煤礦而繁榮的村落。



 

在侯硐車站工作人員拿著舉牌歡迎預約參訪者前來,今日的導覽由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-陳清標先生引領。親切地與我們寒暄,向我們介紹名字後,我們馬上尊稱他為標哥」,陳先生說叫他「標叔」拉,我年紀很大了,我的小孩是六年級生,我看你們才七年級哩。年輕、不愛規矩的我們,在導覽期間這兩個都交叉著稱呼。

 

然而,天公不作美下著細雨,基隆河在兩座山間穿越過去,走在清境的小徑上,風輕輕的吹拂著,抬頭遠看景色,看著天空終於了解何謂煙雨濛濛,雨被風吹的像煙霧般,這是在大自然中才有的發現,城市中成長的我現在才理解。

 

標叔一邊導覽一邊敘述他在當地以前的生活,走到煤礦坑前駐留,分享以前當礦工的回憶。在6070年代煤礦盛產,當時最多有近2千位在此當礦工,沿路有各個因煤礦而發展出來各個設施,在瑞三礦坑附近有礦工宿舍、澡堂、選煤場等。礦工是具有危險性的工作,在當時安全規範也不嚴格,70年代初時的礦難發生,標叔的表兄弟有三位罹難,姑姑非常傷透了心,還好標叔那時正在當兵而逃過一劫。

 

在煤礦博物館內呈列當時採煤的各個工具,牆上有許多珍貴採煤工作情況的照片,並以文字記載採煤的過程、報紙報導礦難等,一個記述侯硐採煤的歷史紀念館,裡面還有一小條模擬礦坑,體驗一下在礦坑的感受。猴硐的各個礦坑正在規畫整修,在逛侯硐地區看到許多正在鋪樓梯新路,而瑞三本坑未來(應該一年內)會開放入內參觀,真是期待。

 

來到活動中心,在此做DIY拓印,本來要用鐘萼木但因天氣因素還未開,所以用三角楓來製作。不禁回想起學生時代的工藝課,打好石膏倒適當的量在桌上,然後等漸漸硬化,在過程中把葉子放上去,利用牙籤輕輕的施壓,等完全硬化則大功告成。不耐久候且早上雨天下走了一個半小時的我們,在等石膏硬化這時間就開始享用午餐。


(正在準備拓印的工具。右邊伸手朝天的是親切的導覽-標叔)


(大家都在專注聆聽台上人員講解鐘萼木)


(我們這一桌拓印大合照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五哥的文史探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