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部影片從T.E.D網站所觀看學習,由希娜-艾因嘉所演講,在一個月前就看過這部影片,難得趁著中秋假期好好的瞭解其研究者要告訴我們的一些要點,也做了深入的筆記,在此與大家作為分享。

 

分享中以美國人的角度的三個假設中探討,其實也是烙印在美國人的潛意識的思考,經過研究對於「選擇」這件事上有不同的看法,在於不同的文化背景、從小被訓練的觀念和原則都對於「選擇」這件事上影響很深,當中也舉出實驗的例子,來瞭解「選擇」這件事情上對於人的行為、情緒和結果的影響,對於行為科學、情緒管理和行銷銷售(最後主持人訪問的片段,對於指甲油的名稱和顏色關連)都很有關係。

 

從影片中個人也瞭解到,觀念想法從不同的文化背景跨越到另一個文化背景,其實有時因地制宜不一定百分百正確和適用,影片中有提及「道德相對主義」,其是指某些道德價值只適用於特定文化範圍內,若某人強迫另一個文化的人接受特定的觀念,是不好的也不正確的,而觀念只能傳播、分享,讓人們自己去做出適當的選擇。近期有許多文章所在探討,東方和西方的管理模式是否也會不一樣,但個人認為不管管理模式是否有差異,相信都離不開人性。

 

研究者本身致力研究於我們是如何做選擇,以及我們對於自己的選擇有何感受。在TEDGlobal中,她會談談平凡的選擇(選可樂或百事)和重大意義的選擇,同時在她開創性的研究中,揭露了我們在選擇時的驚人心態。

 

以下為個人的整理筆記

 

三個假設

1.   MAKE YOUR OWN CHOICES

2.   MORE OPTIONS, BETTER CHOICES

3.   NEVER SAY NO TO CHOICE

 

在談論這三個假設時,先想想每個人腦中所做的預先假設,而其帶來所伴隨的問題,而這些假設是如何塑造本身的各項經歷?

 

假設一 讓自己做出選擇

 

做出此假設的源由是認為,可讓本身的偏好和興趣得到最大的滿足,而這是成功的關鍵。在美國,常以個人為出發點。其人們必須為自己做選擇並堅持自己的原則。強調作真實的自己」。

 

疑問:是否要完全從自己利益為出發點來做選擇呢?

 

實驗:

不同文化(美裔和亞裔)的小孩分三組去做個「選擇」的實驗。

GROUP1 自己做選擇 GROUP2 工作人員指派 GROUP3 媽媽協助做選擇

<其詳細實驗說明請參考影片>

 

對於被移民的父母(亞裔)所受影響,其「選擇」並非只是展現自我的途徑,而是建立社群與使人相處融洽的過程,並根據他們的信任和尊敬的人所做的決定而有所差異。

 

當「選擇」的人有以上想法時,就不是以個人為出發點,而是以「合作」。

 

所以此假設的錯誤點在於:假設每個人的成功茁壯都是來自獨自下決定的壓力。

 

假設二 多選擇時會有較好的決定

 

選擇的價值是建立在我們能否在不同選項之間分辨出差異的功能上。

 

美國人從小就開始練習做「選擇」,因此讓他們相信每個人出生後就擁有此能力。

但事實上,雖然所有的人類在「選擇」上都有基本的需要和慾望,但是我們看待選擇的角度是不同的,程度也是不同的。假如人無法殂選擇當中做出比較時,而在選擇的過程會令人困惑且會感覺挫折的。

 

假如無法做出最佳選擇,則就會被選擇這件事情所壓垮,甚至會害怕做選擇,而選擇不再是提供更多機會的管道,反而是增加限制。

 

假設三 絕不對於選擇說不

(其實這個假設問題最大)

 

THE WHITE ALBUM有一段評論:

為了生存,我們會編造一段故事給自己,我們會盡力詮釋自己的所見,從眾多的選項中,挑出最可行的來做。

 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在第三個的假設中,研究者旁徵左引許多學者、詩人來闡述來講解,或許本人才疏學淺,不太瞭解對於假設三的說明,假如您清楚知道其意義,歡迎您補充指教。

 

影片網址:http://www.ted.com/talks/lang/chi_hant/sheena_iyengar_on_the_art_of_choosing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五哥的文史探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